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凡口老留

笃信行动的力量,诠释公益的价值

 
 
 
 
 

日志

 
 

关于保险  

2015-10-22 11:54:2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微信的好友圈有好几个是做保险的朋友。而且大多是女性朋友。这些女网友从事保险业我是知道的。但平时彼此之间很少谈及保险这些事。她们也知道我不是她们的“统战对象”,因为我已严重超龄。真要买保险的话哪家保险公司也不会要的。超龄的人买保险,这是赔本生意的买卖。
  这些“保险微友”虽不会向我推销她们的险种和险金,但在朋友圈中却是非常敬业不厌其烦地向大家宣传买保险的重重理由和无尽的好处,个个都是每日很是卖力地刷屏。
  尽管很努力很积极,但她们的业绩是否和她们不懈的付出成正比例呢?我想很难。因为我知道,尽管保险的宣传近些年一直保持“强势”不减,但人们对保险的不信任还是存在的。
  对国内保险不信任的原因也很复杂。像一些产品设计有缺陷,理赔又困难。 国内保险业不成熟,一些产品设计和定价有缺陷,比如存在赔率过低、应当包含在保险责任内的风险未被纳入等问题。举一个案例:50多岁的卢女士是一位私营企业主,20多年前她购买了一款20年期的养老型保险产品,每年缴纳2800多元保费,因为手头较为富裕,卢女士当时选择了一次性缴纳。去年产品到期后却让她哭笑不得,“现在每月给我不到600块钱的养老金直到身故,可这笔钱到了现在哪里还值钱啊,通货膨胀后,我当年买这个保险产品算是亏死了。”这款产品显然在设计上就有缺陷,赔率过低,没有考虑到通胀。此外,还存在保费率高的问题,据弘康人寿和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的调查,获得同样保额,中国居民的保费是美国、加拿大的几倍。
   “理赔难”也一直饱受诟病。一篇题为《保险业如何打捞“沉没”的信任?》的文章中提到,保险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保险公司一般会制造理赔的难度,尽量使鉴定不通过,不轻易让客户拿到理赔款。”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网络调查也反映出国人对保险理赔服务的不满,近九成的参与者认为当前的理赔服务“非常差,又慢又抠。”
   国内保险营销机制源头是营销员代理人制度。这个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美国和日本的保险营销也采用该制度。然而,代理人制度在中国却变了味。保险公司大量招募推销员,因为行业存在很强的流动性,保险公司会鼓励他们做“组织发展”。也就是说上级代理人层层发展下线,后者需要呈上“业绩”。想卖出一份保单给陌生人,难如登天,老业务员也不容易做到,更别提新人了,所以新人大多靠自保(就是自己买一份保单)或卖给亲友来实现转正,然后再谋求层层上升。然而,如专题《传销式保险: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所言,绝大多数的保险业务员,都干不了多久,差一点的在自保之后,再无进展,只能离开;强一点的,把“五同”——同学、同事、同宗、同好、同乡利用完之后,也无法再发展。与这些“初级代理人”的惨淡景象相反的是,那些善于拉起一支团队的“成熟代理人”却很走俏,成为保险公司争抢的香饽饽。可是不管是“成熟代理人”还是“初级代理人”,他们都缺少专业素质来真正为保险购买者提供服务,从而也一点点摧毁着普通民众对保险行业的信任。2012年,有媒体做过一个调查,40.52%的网民承认“保险传销论”。
      除了传销式推销外,骚扰式的推销方式同样惹人烦。我们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接到陌生来电,一开口原来是推销保险产品的。这种电话式推销,不仅让我们为私人信息的泄露而愤怒,如果对方不分时间拨打、反复拨打,还增加了大家对保险推销的厌恶感。
  评论这张
 
阅读(339)| 评论(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